top of page
  • Grey Vimeo Icon
  • Grey Facebook Icon
  • Grey Twitter Icon
  • Grey YouTube Icon
  • Grey Instagram Icon

​嫁妝一牛車

無米樂社區

無米樂社區位於台南市後壁區菁寮里,在台南最北端隔著八掌溪與嘉義相望,四周環有新營區、鹽水區、白河區等。2018年台南市里鄰調整,後壁區當中菁寮里、墨林里(部分)、後廍里整併為菁寮里。

 

根據「文化部台灣社區通」菁寮社區規劃師黃永全撰文《無米樂故鄉~「菁寮庄」人文發展歷史脈動》:在清末到民國50年代,當地不只以稻田農作和藍染(清末民初)及草編製品帶動繁榮外,更發展出早期阿公阿嬤的嫁妝品興盛的商店街林立,每種行業皆有數家以上。菁寮聚落的興衰在於,日治以後,後壁寮在1902年火車站的交通建設投入而逐漸發展起來,但隨著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通車與老軍路(台一線)通過後壁寮(侯伯村)附近,提高國內交通運輸的方便性,取代了「菁寮庄」的舊官道交通路線,鹽水港亦因港口淤塞無法行船及裝卸貨物,交通工具的提升改善人力運輸的快速性,隨及菁寮交通運輸路線的重要性降低,聚落才慢慢沒落,至今菁寮聚落「菁寮」與「墨林」,只剩老弱婦孺,約不足1400人,物少人稀與老舊破損房屋的萎縮景象。

 

近來,菁寮再次出現於台灣人眼前,無非是因為2004年的紀錄片《無米樂》及2019年台灣電視劇《俗女養成記》的取景地 - 菁寮無米樂社區。《無米樂》紀錄片拍攝崑濱伯、崑濱姨、煌明伯、文林伯等人務農的態度和人生哲學,菁寮聲名大噪,新聞媒體提及菁寮時常會使用「無米樂的故鄉」當作開頭,因此得名「無米樂社區」。此外,紀錄片帶來觀光效益,使菁寮成為熱門觀光景點。2019年台灣電視劇《俗女養成記》描述台灣六年級女性的成長歷程,而主角陳嘉玲小時候的家就在無米樂社區「金德興中藥鋪」取景,充滿古樸風味。

根據台南市府新聞,市長黃偉哲表示,後壁區素有「台灣糧倉」美譽,其中菁竂無米樂因近期《俗女養成記》播映更帶動地區觀光人潮,相關交通接駁措施亦是市府的責任,故為因應觀光需求,除現有已完善的地方支線公車路網外,再加強往返高鐵的接駁服務。由此可見《俗女養成記》掀起一波無米樂觀光潮,台南市政府全力行銷《俗女養成記》,除了「俗女養成記接駁專車」,觀旅局與文化局合作製作「俗女養成記景點導覽地圖」推薦菁寮一日遊景點、追劇必去景點等等。

IMG_9906.JPG

後壁車站前,《無米樂》紀錄片主角崑濱伯夫婦,煌明伯,文林伯銅像。

IMG_0135.jpg

俗女養成記取景地點,菁寮老街上的金德興藥鋪,是台南市市定古蹟。

台南市政府看準俗女商機,大推踩點行程。

台南觀傳-俗女景點地圖-正面_p001.png

​電視劇景點導覽地圖。資料來源/台南市觀光局

6da9c2fe-3689-47cf-8470-94daf60612de@710

追劇接駁車。資料來源/​台南市政府

社區營造、地方創生

01.png

影劇帶來的效益強大,人人爭相到菁寮老街拍照、打卡,但是觀光人潮來去匆匆,對於老舊社區或農村的發展是否有益?一波波影劇熱潮終究會隨著時間消逝,無米樂社區的自我定位只能是「無米樂的故鄉」和「陳嘉玲的家」?

 

無米樂社區除了受到影劇影響發展觀光,當地居民已經參與社區營造將近二十年,從整理社區環境、建造公園到復興當地文化,為的是培養無米樂社區的軟實力,提升社區價值和產業多元。

民國91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提出《社區總體營造條例草案》:鑑於現階段社區總體營造工作,因各級政府實踐社區總體營造之理念參差不齊、行政體系與經費預算缺乏橫向聯繫之機制、社區組織與資源整合困難、社區總體營造人才不足等問題,而面臨推動之瓶頸,為了突破現況,落實社區總體營造之理念,特擬定「社區總體營造條例」,期以有效整合行政體系與社區資源,促進社區「人、文、地、產、景」之永續發展,並建立社區特色,展現社區活力,促成社區之永續經營。

民國106年,國家發展委員會在《設計翻轉.地方創生計畫規劃作業指引》中寫道:我國與日本在國土及社會發展上一直有著相似的軌跡,也同樣正面臨鄉村地區人口老化、年輕人口外流,都會區人口集中等問題;1988 年左右,日本首相竹下登就推展了「鄉土創生事業」,2000年前後日本各地出現一批有志於回饋故鄉的改革者,透過改造場所、設計、美食、藝術等方式,進行「地方再生」、2014年代推動「地方創生」,尤其是2014年安倍晉三上任正式定出「地方創生(意即振興地方濟)」政策,其目標推動軟硬兼顧的城鎮建設、提升人口回流與活化機制、創造良性的就業機會。對於地方產業發展有明顯的助益。

108年,我國行政院核定「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」:面對我國總人口減少、高齡少子化、人口過度集中大都會,以及城鄉發展失衡等問題,行政院宣示「安居樂業」、「生生不息」及「均衡臺灣」等三大施政主軸,其中在「均衡臺灣」方面,要根據地方特色,發展地方產業,讓人口回流,青年返鄉,解決人口變化,積極推動「地方創生」政策。

並擬定目標:地方創生推動目的,主要係依地方特色發展地方經濟,緩和人口過度集中六都之趨勢,因此,本計畫將以未來維持總人口數不低於 2,000 萬人為願景,逐步促進島內移民,並配合首都圈減壓,期望 2022 年地方移入人口等於移出人口,2030 年地方人口能夠回流,達成「均衡臺灣」的目標。
 

地方創生在無米樂萌芽

IMG_9933.JPG
IMG_9912.JPG

台南市後壁區區長翁振祥

台南市後壁區區長翁振祥表示,地方創生主要以外部投資作為重要考量點,需要引進企業團隊願意在計劃中投資平台,目前後壁還在尋找投資,計畫從來都不曾停頓。

翁振祥提及《無米樂》和電視劇《俗女養成記》播出,的確增加菁寮老街的觀光人次,遊客紛紛來到菁寮想一睹劇中的人物、建築,人群有消費能力,便提升當地收入。在觀光之餘,社區必須發展產業,翁振祥說,可以將在地產物與傳統農作做區隔,以數位行銷推展產物增加收益,讓地方特色產業能達到一定的價值。例如他積極帶當地農民參加比賽,一但得名,價格和知名度都可以提升,冠軍米就是最好的範例。

台南市後壁區區長翁振祥

對翁振祥而言,地方創生首重如何將年輕人留在家鄉,後壁地區不只農業用地廣闊,且利用溪流就地引水灌溉方式,擁有最天然的水資源,因此綠色農業用地將形成當地之農業特色,近年來許多年輕人返鄉發展友善耕作、無毒耕作,希望復興在地的農產品。翁振祥認為菁寮老街與其他老街的不同在於沒有經過特殊包裝,維持原本的自然環境、老舊建築、綠色生態,反而可以從中找到價值。

翁振祥透露,數位行銷在農業生產的部分是他認為非常重要的區塊,透過網路的力量,在地商品的銷售方式不斷改變。商家能地產地銷,增加網路上的曝光率,加上轉型、創意包裝,在地農產或商品近兩年的銷售量都有增加,獲得不錯的迴響,未來希望居民能自發性的參與活動,並擁有跨域合作的關係:如跨地區,跨產業等。
 

茄芷袋仔工藝

​地方創生不只是字面意思

農業委員會在99年推出農村再生條例,為促進農村永續發展及農村活化再生。台南市後壁區後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正雄表示,農村再生條例為台灣農村帶來機會和希望,但是當時補助給農村的錢被不善利用,錢劃撥出去了,像石沈大海,被不善利用,到頭來農村還是沒有建設和改善。雖然農村再生沒有效果,卻是一個開端。黃正雄說後來政府提出社區營造,由當地居民自發性提案,提案者就是當地的執行者,效率大增。

如今改作地方創生,黃正雄認為與社區營造沒有太大的區別,而且地方創生配套措施尚不完整。地方創生的基本單位是公所,今年初後壁區公所向政府申請做地方創生,但是台南市內有非常多單位申請,通過的只有兩個名額,後壁區還是落空。黃正雄說不知道政府標準在哪裡,還有提供多少名額進行補助?黃正雄也說,隔壁鄰里很多都快要滅村,後壁區裡面幾乎只剩菁寮里在做地方創生,目前很難擴大合作範圍,很可惜。

後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正雄

 

 

社區營造時,黃正雄與社區居民一起找回地方傳統

產業「茄芷袋」,如今又名台客袋。他找來社區媽

媽一起培訓,並創立茄芷阿嬤工作坊,展賣茄芷袋

與文創商品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​社區媽媽縫製茄芷袋

黃正雄投入地方發展事物超過十載,在菁寮(後廍合併)貢獻許多,提及農村再生與地方創生,黃正雄說這兩種的理念相似,同樣注重產業與人口,不同的是地方創生是用過往經驗做更進一步資源整合,如:產業跨界合作,網路行銷等等。黃正雄說,當時社區營造計畫,以祖先曾經在這塊地做糖廍為主軸,由調查地名的由來、文史作為開端,再辦活動聚集居民,宣傳整個後廍要動起來,對於要推動社區的營運機制,如今許多社區提案都經由發展協會討論達成共識,黃正雄說,不論政策如何轉換,地方都要改變以往被政府補助的觀念。

 

台灣農村社區經歷政府不同階段的政策,但是主要精神皆是喚起社區歷史,活化在地產業,凝聚居民的共識,經過十年磨練,社區價值的輪廓已經成形,也是創生的開始。
 

IMG_9989.JPG
IMG_9984.jpg
IMG_9982.jpg

後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正雄

傳統文化結合觀光

無米樂社區規畫師黃永全

 

社區規畫師黃永全在無米樂的第一步,是靠自己投資自己做出來的。當初他帶著一千萬回家鄉打拼,在無米樂社區經營「荷蘭井湧泉民宿」,現在除了民宿業務,假日遊客包團來到無米樂社區體驗黃永全安排的「嫁妝一牛車」傳統台南嫁娶習俗,熱鬧踩街。

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團體遊客半日體驗,來到荷蘭井湧泉民宿體驗台南傳統婚禮cosplay​。

 

 

無米樂紀錄片主角文林伯牽著牛,與黃永全合作打造傳統「嫁妝一牛車」景象。

穿著傳統新郎新娘大紅禮服繞回「荷蘭井湧泉民宿」,民宿的煮飯阿姨已經擺滿古早味彭湃菜色,只等遊客來大快朵頤。深耕社區將近十年,黃永全認為鄉下地方做社區創生的第一步是必須留住人、有工作可以做,並且提高在鄉下工作薪水,因此他請社區媽媽來民宿兼差,提供在地就業機會,雙方合作愉快。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 

 

黃永全經營荷蘭井湧泉民宿,打造半日遊行程,逛老街,吃傳統割稻飯,嫁妝體驗。

黃永全認為,農村或老舊社區的出路不只是觀光,將當地商品︑農產品加工,做成文創或產業化。他在民宿裡開餐廳,炊當地的米,煮當地的菜,請來的社區媽媽們烹起家常菜駕輕就熟,不只把觀光客帶進社區,也賣出在地美食。黃永泉覺得這樣做就像小型的事業體,地產地銷。

自從社區總體營造之名詞出現,至此台灣社區有了新的發展方向,主推結合「人、文、地、景、產」發展社區特色。黃永全認為日本從社區營造做了四十年才到地方創生,台灣從社區營造到改作地方創生,比日本少十幾年,文化沒有紮深,地方創生重點文字裡面只有「人、地、產」,原本社區營造的「文」和「景」都不見了。
 

因此現在做地方創生,黃永全主張把文化、景致找回來,做文化資產的守護及活化,保留古色古香的傳統建築、品嘗古老的割稻飯、體驗嫁妝踩街文化等等。觀光活動以參觀古蹟、共創式體驗DIY活動為主,不破壞環境。
 

IMG_0006.jpg
IMG_0051.jpg
IMG_9936.jpg

拼湊社區記憶 傳統技藝創生

IMG_9944.jpg
IMG_0002.JPG

另一個地產地銷的例子在菁寮里墨林文物館內的藍染熊工作坊,由社區居民共同創建,無論工作坊或文物館都具有當地歷史意義。台南市後壁區菁寮里的原名叫做菁仔寮,清朝時當地盛產一種可以做為染料的植物 — 小菁,加上田邊有居民蓋來染布的草寮,因此大家都稱這裡為菁仔寮(台語),久而久之變成菁寮。

小菁作為染料用來染布的工作,在菁寮失落長達百年,百年後居民不記得小菁染布的歷史,只知道小菁可以用來治傷,所以人人門前都還是會種植小菁,沒有消失,直到重新被發現。

 

染布植物,小菁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墨林文物館內藍染熊工作坊的志工,洪柳絹

藍染熊工作坊志工洪柳絹說,當年做社區營造的時候,社區居民想要把失落的產業找回來,因緣際會之下找到從前在當地做染布師傅的人,從而知道菁寮曾經有染坊,也有門市賣染布。民國89年手工業研究所(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)正好推展藍染工藝,當時的里長便去學習,還將手工業研究所的老師請來教授染布技術給社區居民。洪柳絹回憶,她從高雄嫁來菁寮,正好參與社區營造跟著搭家向老師學染布,邊做邊學。

墨林文物館是日治時期菁寮唯一的醫師 — 梁耀明的祖居,民國59年搬遷,89年菁寮做社區營造時,梁耀明無償將祖居借出作為農村文物館,具歷史意義和價值。居民將屋主及自己家中的老農具展示出來,後來加上社區媽媽的染布作品展售,一方面增加收入,一方面也肯定媽媽們的手藝。如今洪柳絹認為,大家能來墨林文物館玩玩藍染,聽聽社區的故事,讓這個空間作為菁寮的客廳迎接遊客。

 

 

​藺草編織融合藍染技術,製成包包、飲料杯套。

洪柳絹說,將藍染和藺草編織兩種傳統技藝融合在一起,做成飲料袋、手提包,就是創生,找回來的歷史和故事讓下一代認識了這片土地。這幾年的確有青年回流的現象,但是有限,不過社區的居民間感情很好,都很願意為社區貢獻心力,洪柳絹說希望菁寮越來越好,年輕人返鄉越來越多,讓菁寮繁榮起來,老人有所依,第二代子女有工作,第三代小朋友在菁寮讀書,才不會造成老年人增加、小孩子減少的局面。
 

IMG_9993.JPG
IMG_9988.JPG

米餅乾專賣店

IMG_0105.JPG

殷維志認為,青年創業臉皮不能薄,必須自己創造商機,主動出擊,如今創業成功他依然抱持同樣態度。

如今「菁寮囝仔」糙米煎餅漸漸地有好口碑和穩定業績,殷維志回憶創業前,他分別在台北、高雄找工作,但是薪水都不盡理想,一個月的薪水大概只有台幣2萬到3萬元之間,繳房租、生活費之餘已經剩下不多,加上父母年邁,讓他有返鄉的念頭,接觸到煎餅後便打算回家開店。店面就是家裡車庫,不僅省下創業租金,也能就近照顧父母。起初,父母對他返鄉創業沒有特別支持或反對,只有些疑慮,殷維志表示現在他用實力證明「我可以做到」,自己和父母都放心許多。

 

殷維志認為青年返鄉的確很困難,很多人就算返鄉工作,也很快就因為外面薪水比較高而放棄,創業更不容易,凡事都得靠自己去爭取機會。目前「菁寮囝仔」已經比他剛起步時好很多,也比他的預期收入更高,自己從來沒想過能達到這個程度,可以存錢買車買房。未來想讓糙米煎餅成為菁寮老街的第一伴手禮,以開第二間分店為目標,拓展店面和工廠,繼續在家鄉打拚。 

青年返鄉 打造第一伴手禮

IMG_0160.jpg

經過社區各方多年的努力,無米樂社區的產業越來越多元,許多關心地方文史的人,把當地傳統產物找回來,更有年輕人帶著新事物回到家鄉,注入一股新氣象。菁寮老街對面有一間小鋪「菁寮囝仔」專賣糙米煎餅,是殷維志返鄉創業的第一步。在盛產稻米的菁寮,以糙米製成煎餅,飄香老街。踏進無米樂社區,就能看見殷維志手上捧著兩盒餅乾,四處介紹自家產品,不吝於請遊客試吃。

 

今年34歲的殷維志,創業滿五年,取之於社區;用之於社區,事業成功之外更提供就業機會給當地青年。

《無米樂》紀錄片讓後壁的稻米初受關注,後來崑濱伯的冠軍米更聲名大噪,殷維志說,曾經結識一位煎餅師傅並向師傅學習做煎餅,同時想到能運用本地資源,與後壁的特色 — 米作結合。假日時常有觀光團來到無米樂社區,殷維志父母、兩位員工在店裡招呼絡繹不絕的團客、散客,殷維志就在老街上把握時間推薦煎餅,把客人帶進店裡。

 

荷蘭井

IMG_9921.jpg

菁寮老街,古老荷蘭井。

IMG_9950.jpg

​富貴食堂,傳統割稻飯。

無米樂社區

認同家鄉土地是地方創生第一步

低畫質2.jpg

無米樂社區創生簡易圖,菁寮無米樂社區內許多人都為社區發展付出心力,期待當地居民整合資源,齊心深耕菁寮,擴大地方創生範圍。

無米樂社區在發展的路上,各方聲音湧現,十分多元,也有意見相左的情況,尤其經過鄰里合併,可能卻缺乏共識,雖然現在對外稱後壁無米樂社區是由菁寮里、墨林里、後廍里所組成,但是多數觀光客只知道菁寮老街和周邊景點,菁寮里擴大之餘,也需要平均發展里內各地。

 

地方創生必須整合當地資源,連結產業鏈,避免各做各的事才能真正融合,在投資進到社區之前,應首重發展的先後順序,以及居民、協會和當地業者的角色分配,內部協調以支撐外部發展。

政府可能因政黨輪替,提出不同的概念和實施方法,政策內容換湯不換藥或缺乏配套措施,於農村無益。尤其政府應該明訂規則和補助門檻,鼓勵農村達到目標,爭取補助。

無米樂社區是台灣傳統農村的縮影,人口問題尤其重要,農村的生命力和競爭力來自於勞動人口,但是年輕人因為生活機能、工作機會等原因湧入都市,型成農村老化的危機。目前台灣農村的誘因不足,若是期待青年返鄉,勢必需要增加誘因,打造「可能性」。雖然台灣打著學習日本經驗的名號,不過縮短任何階段的發展都無益,只能按部就班投入時間,使農村及老舊社區儲存豐富的文化底蘊,喚醒歷史記憶。

打造當地特色是地方創生的關鍵,不論光觀或產業都以獨一無二的特色聞名,才能吸引買氣和人潮。無米樂社區打破台灣傳統農村給人的印象,結合在地故事來轉型,也和學校產學合作,讓小朋友種田、巡禮,大學生投入當地導覽工作。雖然還沒得到補助和投資,如今社區內居民之間有共感,認同家鄉,願意為公共事務付出,就是地方創生的第一步。
 

bottom of page